- A+
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宅基地,農民對自家宅基地的占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就是宅基地使用權。那么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嗎?
一、什么是農村宅基地使用權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我國特有的一項獨立的用益物權,是農村居民在依法取得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及其附屬設施,并對宅基地進行占有、使用和有限制處分的權利。
它具有嚴格的身份性、無償使用性、永久使用性、從屬性及范圍的嚴格限制性等特點。其取得方式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消滅形式有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人享有權利并負擔義務。
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嗎
1、受讓主體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如果受讓方也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經過集體經濟組織同意,則應當認定買賣行為有效。因為根據《憲法》第十條,宅基地屬于集體所有,其所有權屬于集體,而農民作為經濟組織的成員,対于宅基地擁有的是用益物權,即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其處分宅基地使用權的行為屬于無權處分。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所以,如果事后經過農村集體組織同意,應當認定合同有效。反之,則應認定其合同無效。也就是說,對于此種情況,取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同意,以及進行登記是轉讓有效的前提。
2、受讓主體是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外的人轉讓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行為是無效的。
《憲法》第十條:宅基地屬于集體所有。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且宅基地使用權具有人身屬性,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法取得。
三、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轉讓的現實表現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轉讓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形式主要表現為農村居民對其在宅基地上建造的自有房屋進行轉讓。
《物權法》第六十四條: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農村居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屬于農民個人所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受讓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則其有效無效的區分與前面所說一樣。
如果房屋買賣合同的受讓方不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根據《物權法》第十五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據此,似乎可以認定,轉讓房屋的協議是有效的,其實不然,理由是:根據《合同法》第七條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國家現在對農村宅基地的管控非常嚴格,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權是可以向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成員轉讓的,但必須是合法的目的。希望小編整理的關于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否可以轉讓的內容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哦。
大家都在看:
